O、前言
對供水企業而言,管網的漏損將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效率。同時,漏損的程度也體現著企業的管理水平。而且,大量的漏損水量也是一種對水資源的極大浪費。因而,《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及評定標準》(CJJ92—2002)就明確規定了各類口徑管道漏損的維修時間、老管道的更新周期。
從另一方面而言,切實降低管網的漏損,也是很好地保護與合理地利用水資源的一條有效途徑,更是供水企業降本節耗增效的有力舉措。
如何有效地壓降管道的漏損率?如何有效地控制管道的漏損率?經分析認為: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建立管網漏損魚刺圖
從凈水廠出廠總計量(A)開始到眾用戶入戶計量(B)之前,之間的城市供水管網系統可謂縱橫交錯,而QA-∑QB的差值(QC)即為管網的漏損水量。QC/QA的百分值稱之為管網的漏失率,漏失率的高低能直觀地反映出管網的漏損情況。
為了便于對管網漏損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不妨把紛繁復雜的管網進行最簡單化——把它當作僅是一根輸水管道。管道一端是凈水廠,管道的另一端是用戶。出廠、進戶分別安裝流量計A、B,用簡圖表示即為:
現把出廠流量計為QA,把入戶流量計為QB,由此得:QA-QB=△Qc——①?!鱍c即為該管道的漏損水量(或稱作未計量水量)。
根據簡圖及公式①不妨作如下假設:
1、該管道滴水不漏,但QA-QB有差值生成。
在該前提下,由此產生的△Qc則可認為是由計量因素產生。其中包括:計量精度、靈敏度、量程與流量的匹配程度等。這表明:計量器具對管道的漏損計算有影響作用。
2、計量器具A、B精度統一,運行中不產生計量誤差。而QA-QB仍有差值生成。
在該條件下,由此產生的△Qc則可理解為是由管道自身的因素產生。其中應包括:管材的質量、管道的施工質量,管道及配件自然老化等。這表明:管材的質量對管道的漏損具有直接的關聯作用。
3、計量、管道自身并未生成△Qc,而實際仍產生了△Qc。
計量精準、管道嚴密,兩者并未產生△Qc,而實際卻生成了△Qc。那么,△Qc則可視為由外界因素產生。其中包括盜水、意外創傷管道、爆管等。
4、出現辦公室抄水表行為。
何為辦公室抄表?即不親臨計量器具的現場抄見水表,而是在辦公室里參照歷史或主觀想象進行估算水量,由此產生虛假的QB進而使得△Qc產生偏差。
……
根據上述諸多因素便可繪制一張管道漏損原因的魚刺圖,見下圖:
二、管網漏損的控制
從魚刺圖上可以看出,管網的漏損控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選用高精度的計量設施、設備,合理運用、安裝計量器具,確定從源頭到終端的真實的水量。事實便是如此,用戶使用的計量器具的精度將直接反應到漏損水量的數據上。其次是計量器具的計量等級必須與用戶的用水等級相匹配,避免大馬拉小車現象,造成用水不計量或少計量的結果。三是規范計量器具的施工安裝,確保計量器具在標準流態下進行運行,提高計量精度。
2、選用高品質的管材、配件,從根本上排除劣質管道進入水體的輸送系統。由管材配件因素致管網漏損的占比也很大,而且,有的往往是很小的一個螺母所引起。在實際工作中就遇到兩起因螺母的嚴重腐蝕而導致哈夫被沖爆的漏水情形。至于管材的因素造成的漏損就司空見慣了,像PE材質的管道漏損則大多是在管身的縱向出現了裂痕??梢?,管網的鋪設對管材的品質不能小覷。否則,由此造成的危害往往是巨大的。
3、采用準入與淘汰雙軌制,優選高信譽、高水平的施工隊伍,從制度上保障管道的施工質量。準入只是一道門坎,目的是排除低水平的施工隊伍進入。淘汰僅是一種手段,目的是保持施工隊伍的先進性。管道施工看似非常簡單,但其間值得注意的小節非常多,細節不到位就會造成漏損。例如:哈夫的施工,對抱箍就有要求。在施工過程中假如抱箍緊固難以到位,就采用木質楔形來輔助緊固,這就埋下了隱患。在一次處理漏損事件的過程中,便發現了此類問題。原來是該哈夫施工時,抱箍難以緊固到位,施工人員便用木質楔形加以緊固,當時完好無事。但隨著木質的腐爛,楔形失去了完整的形態,這實際上就失去了原有的緊固力,其結果必然是導致哈夫與管身存有間隙并形成爆漏。
4、優選嚴要求的監督隊伍,切實規范施工行為。監理的職能就是監督、管理施工行為,防止、去除施工過程產生的損漏隱患。好的監理隊伍必然是一支嚴要求、高標準的隊伍,它對工程全程能進行認真的跟蹤、檢查、把關,這就必然能把施工質量抓好做優。反之,假如選用的監理隊伍是監而不督,管而不理。讓監理這種有效的管理舉措流于形式,那么,其最終結果是形成豆腐渣工程。
5、嚴格管道承壓試驗。管道承壓試驗實際上對管道施工質量的一次檢測,也是對以后管道正常投入使用的一種安全保證。管道試壓應注意的細節必須到位,如:排氣、注水、支承等。細節的不注重會影響測試的準確性,同時,也會為日后管道的正常運行埋下漏損的隱患。在這一點上必須認真、嚴格按照規范要求做細、做實、做好。
三、管網漏損的防治
1、完善管網基礎資料。
完整的管網資料有助于加強對管網運行的管理,同時,完整的管網資料也是實施有效降低漏損舉措的一手資料。因而,在管網建設的進程中,不斷完善管網的基礎資料就顯得尤為重要。資料中應包括:管線的施工、竣工資料,管道材質資料等。
2、編制管線更新改造計劃。
根據管網資料,對照管道安裝的年限、管材的品質、管線的漏損情況、管線的檢修頻次等,統一編制管道更新改造計劃,并按照輕重緩急、先易后難的原則,逐步改造、淘汰老、舊、劣質的管線。
3、制訂編制管線聽漏計劃。
聽漏是一項及時發現、準確定位管道漏損、漏點的有效舉措,按照整個管網的實際狀況,合理制訂管線的聽漏計劃,逐條逐條過關,并把這一行動常態化、制度化。這對切實降低管道的漏損會有積極作用。
4、設置區域監測計量設施及監視系統。
采取化整為零、劃大為小的辦法。把整個供水管網有機地規劃成若干區、塊,并在區、塊范圍內合理設置區域監測計量設施及建立上網監視系統。通過流量的區域監測及流量的實時監測系統就可即時了解、掌握管網流量出現的異常情況,并迅速發現、遏制漏損流量的增加。
5、定好做實管道標識,
管道標識作為一種記號,它的作用在于把埋在地里的管線地面化,讓人有一目了然的感覺——地下有管道。它的存在會切實提醒、警示管道沿線的工程建設項目的施工,能有效地遏制無意中對管道的損傷。
6、建立管線巡視制度,防范外力意外損傷管網。
城市的建設、城鎮的發展少不了大拆大建,少不了野蠻施工。其間,對管道的挖漏、損傷必然會產生。建立有效的管線巡視制度,通過現場提示、劃定紅線等措施,就能有效地防范、減少這種因外力沖擊而意外損傷管道的事件發生。
7、設立水表監督卡制度,杜絕估抄、漏抄行為。
對用戶用水量的估抄、漏抄等不規行為,也會致管網漏損數據的失真。同時,這種不規行為的長時間存在,也容易導致用戶與供水企業之間產生矛盾。建立水表監督卡制度,就是為了規范抄收人員的抄收行為,杜絕在工作中出現估抄、漏抄的事件發生。
8、定期實施水表的周檢,確保計量器具的準確性。
作為供水企業與用戶之間的結算衡器——水表,其具有強制周檢的特性。這就需要對供水區域內的水表編制周檢規劃,采用定期、定量的方法,對水表的準確性實施檢定,以降低由水表的精度、準確性的問題而帶來的計量誤差,由此來壓降供水過程中的漏損率。
9、創新管道維修新技術、應用新材料。
盡管標準(CJJ92—2002)對各類口徑管道的漏點維修有明確的時間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中還需要對維修的技術進行創新,以創新的技術手段來換取時間的縮短。
同時,在搶修的過程中,對材料的運用必須要以悠久、耐用為原則,以減少、降低復修率。從幾例漏點開挖的實際現場看,漏損的產生均是由材料運用不當所造成。
10、總結分析統計管線漏點成型的原因。
對管道的漏點要進行歸類統計,對其成型的因素要進行綜合分析。分析、統計漏損點的發生是屬外創傷成還是自然老化形成,是偶然因素還是質量問題。然后,將分析情況反饋、告知相關部門、單位,以在以后的工作進程予以完善。
四、小結
當然,管網漏損的控制與防治的措施遠不止這些,但無論如何而言,降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應該講有效地降低管網的漏損水量是一個系統工程、一項長期工程,僅靠一個方面去努力或靠一段時間的抓緊是達不到理想的要求。
降低管網的漏損,需要多管齊下,綜合各個方面的智慧、力量,以持之以恒之心,不松懈、不怠慢,才能取得成效。